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外賣已成為堂食的重要補充部分,無接觸配送成為常態。而進不去的園區、打不通的電話、被錯拿的外賣一直困擾著外賣行業,智能外賣柜出現后解決了外賣配送的“***后100米”問題。

智能外賣柜是外賣的多元化需求的補充,為有延遲送餐或準點送餐需求等場景下的用戶和騎手,提供更多的選項。增強無接觸配送安全性,同時提高了外賣騎手的配送效率。

“有些寫字樓不讓進樓,外賣放在樓下貨架又怕丟,特別是取餐人半天不下來,而手機還有好幾個訂單馬上要超時,那真的是很崩潰。”來自北京的外賣騎手小顧常年在幾處寫字樓附近送餐。他告訴記者,在工作日中午配送高峰,騎手送餐快慢是個“要命”的問題,有了外賣柜,減少了等待時間,大大提高了送餐效率。

智能外賣柜開始對騎手收費試水

近期,外賣平臺的智能外賣柜開始試水面向騎手收費,收費模式能否持續?其未來發展又該如何?

市場上已有部分品牌的外賣柜在投放之初就針對外賣騎手收費。以“白領優拼”為例,外賣柜小格子使用一次0.3元,大格子使用一次0.4元,費用由騎手承擔,用戶取餐免費。

“省去等人時間,能多接幾單,也能有效減少因送餐超時導致的投訴以及平臺處罰。”小顧認為,如果智能外賣柜向騎手收費合理,“還是可以接受的”。

據測算,高峰時段,外賣騎手接單數量達到峰值,外賣騎手投放智能外賣柜,一單大約節省5分鐘左右,1分鐘成本相當于幾毛錢不等。午晚餐時段,省下來的時間,可多接2-3單。

此前有媒體報道,杭州某智慧產業園區,過往訂單平均騎手配送時常需要近30分鐘,有了智能外賣柜后,送入柜的訂單可以為騎手節省近一半的配送時間。

在北京國貿商圈工作的白領李淼對記者說:“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外賣員不能送到樓上,而中午是大家的點餐高峰,有時也會發生錯拿的情況。此前還出現過點完外賣后公司臨時需要開會,導致取餐不便的情況。”所以,她更傾向于將外賣放置于外賣柜中。

而一名在北京石景山區主要負責社區送餐的騎手則向記者表示,“不是很劃算”。

根據試水各地幾角錢的收費標準,這名騎手說:“我跑一單掙幾元錢,如果現在每單扣除幾角錢,一單少了十分之一的收入,累計下來,也是筆不小的支出。”

“目前還都是免費的,但是我擔心向外賣小哥收費了,那配送費用是不是會變得更貴?”趙女士關心的是,這部分成本***終會不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智能外賣柜開始對騎手收費試水

根據調查發現,在商圈、寫字樓密集的場所,騎手不便進入,用餐高峰期智能外賣柜一柜難求。負責這些區域配送的騎手更容易接受“付費”;而日常主要負責社區以及辦公人員不是特別密集區域外賣配送的騎手,則覺得收費是“不小的負擔”。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外賣柜***少需要2平方米面積,還要加上月租、維護等費用,市場化的需求,需要市場化的運營方式,通過供需的價格調節,由市場所選擇和淘汰,才能保障可持續服務。

面對生產成本、進場費、電費、網絡費、維護費等成本,運營商開啟收費模式無可厚非,但隨著“免費”時代的終結,不少消費者的擔心也有其合理性。

誰應承擔外賣柜成本?

有騎手建議:可以根據外賣在柜中停留的時間收費,比如在規定時間內免費,超時后則可以按分鐘計費。也有騎手建議:誰主張,誰付費。比如騎手選擇放進外賣柜,則騎手付費,如果是訂餐人***放柜,則應由訂餐人付費。

智能外賣柜主要鋪設在商務樓、學校、醫院、辦公機構等一些人流密集、訂餐需求高,送餐“***后100米”較為麻煩的區域。在業內專家看來,目前外賣柜收費方式比較粗放,未來在使用和收費上應該更加精細化,例如可由用戶主動選擇,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